导语:平台愈加多,但中小卖家的选择却愈加难。
开放平台正在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策略。
在平台上,卖家们可能一夜暴富也会苦苦追寻却一无所得。
近几年国内几大主流电子商务相继启动开放平台策略,在开放平台上收取平台用费、技术服务年费、商户佣金、广告费等渐渐成为国内几大电子商务企业赚钱的主要模式。
但因为平台内的广告、导流本钱开始水涨船高,致使商户在平台上门店经营容易出头难。
据调查显示,仅有18.67%淘宝门店表示半年内收益上升,38.67%表示收益持平,而42.67%表示收益在降低。
前阿里巴巴诚信通开创者卢志银曾断言,阿里目前所有门店经营的淘宝卖家有950万,其中300多万卖家店铺停止,剩下约80%都亏损,真的赚钱的只有10%。
但开放的大势万难阻挡,最新的消息是8月份上旬亚马逊上线了ArtMarketplace,把开放平台的品类扩展到艺术品;而苏宁也正在策划开放平台。
开放的历史8月29日凌晨3点,酝酿大半年之久的苏宁开放平台低调内测,初期上线300多个品牌企业。
苏宁易购实行副总裁李斌公开表示,苏宁开放平台与现有平台有着本质有什么区别,苏宁的开放平台无论是在商业模式,还是在政策上都会优于现有些平台。
这只是国内电子商务开放平台大军中最新的一员。
2008年,阿里旗下淘宝商城正式上线,经过几年飞速发展,淘宝商城B2C模式开始得到传统品牌商和买家的认同。
2012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此次被业内认定为与淘宝划清界限,在渐渐得到更多传统品牌的渐渐认同之后,部分传统品牌纷纷入驻天猫。
数据显示,进步到今天,天猫已经有5万多家商户入驻平台,7万多个品牌在其平台销售。
进步日益强大的天猫、在影响着国内网上购物消费趋势的同时,也开始影响国内其他电子商务平台的进步思路。
2010年,京东正式上线开放平台业务,三年后企业数已经达到了3万。
除去苏宁和早已上线平台业务的京东、淘宝以外,国内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都正在走上自营加开放平台的双核心的道路,国美在线去年12月推出库巴品牌专做开放平台,亚马逊中国,1号店旗下的1号商城也早有第三方卖家入驻。
这类企业正试图通过开放自己在电子商务方面的积累来收买提供商,从而完成电子商务的新一轮洗牌。
电子商务的利刃有商户如此觉得:开放平台是一个生态系统,既有物竞天择,也有适者存活。
考验的是整个平台的自我调节能力,与企业的自我适应能力。
最早拿起开放平台利刃的阿里已经孕育出了一大量淘品牌,如韩都衣舍、茵曼、七格格等服饰品牌。
其还吸引了一大量包含国内外传统品牌正式进入电子商务范围。
不过阿里的电子商务平台正在进入转折点,有资料显示很多淘品牌正在离开阿里进入其他开放平台,或者自立门户。
很多淘品牌表示,近几年,伴随很多传统品牌的插队入驻,致使天猫原来的模式开始遭到挑战。
这类从天猫爪下挣脱的卖家自然成为其他电子商务平台眼红的资源,不收费的平台政策、打折的平台服务成本、更多平台的展示、销售机会,让阿里系很多卖家开始进入广门店经营年代。
毕竟淘宝目前流量红利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卖家的导流本钱过高,钱愈加难赚,而且,正如刘强东所言,打破垄断是不少人的期望。
刘强东曾在开放平台的策略上摇摆不定,由于在京东原有些构造中,自营业务更有效率。
而平台业务将在一定量上对开放平台进行冲击。
据传是由于观摩了几次亚马逊之后,让刘强东坚定了做开放平台的决心,这家美国电子商务巨头将来的计划中,开放平台同样占到尤为重要的地方。
刘强东发表讲话时指出做POP模式对于京东的必要性,:假如没POP业务的成功,京东公司必败无疑。
刘强东指出,京东最多只有10%的规范化商品有我们的优势,90%非标准化商品,京东永远不可能完全自己做。
在具备自营基础上,发挥自建物流体系和多年电子商务经验的优势,向卖家提供支持方案,确是京东的最佳选择。
开放平台业务是将来平台级电子商务所倚重的商业模式,这是亚马逊验证过的。
而更要紧的一点是更多商品种类的选择会最大程度的把用户留下。
亚马逊开创者贝索斯曾说过,亚马逊严格意义上是一家客户公司,它就是为客户提供最方便的方法和最好的购物建议,这包含所有品类。
电子商务范围其产业链条都很长,网络出身的电子商务企业不可能通吃产业链,电子商务企业可以搭建基础技术,善于平台运营,甚至做好在线支付。
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来讲,自营高标准或半标准的品类困难程度较小,但在非标的长尾品类方面,无论是出于专业性还是效率的考虑,邀请懂行的品牌商或代理商入驻是更为妥善的方法。
天猫霸权近几年伴随国内平台生态恶化,多数商户正陷入销售越多亏损越大的尴尬困局,商户急切需要探寻天猫、淘宝以外的新平台,以此摆脱盈利难点。
在苏宁的内部会议上一个网络品牌商明确表示,苏宁做开放平台是好事,让网络的商户有了一个更多的选择,大伙都不想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且每一个平台都有我们的优势品类的精确客群,可以起到较强的互补用途。
而在京东开放平台合伙人大会上,刘强东也忍不住暗骂了下天猫,把自己50%的收入放在一个平台上,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你的命就攥在其他人手里。
有资料显示现在入住天猫的商户,其总运营本钱已经达到40%以上,其中广告费占比15%-20%,物流费占比5%-8%,平台佣金费占比5%,仓库配货费占比5%,职员薪资占比10%,若根据50%的毛利计算,15%到20%的竞价开户多少钱已经是非常正常,传统企业辛辛苦苦一年做到2个亿,其中4000万就交给了入驻的平台,基本上是给平台打工。
在运营本钱以外,入住平台的卖家还要面临平台频繁发动价格战的危机。
现在很多电子商务平台都是通过大打价格战,达到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天使投资的喜爱。
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相互角逐,商户成为最后成为价格战的买单者,拼价格、拼营销、拼流量,让入驻的商户为配合平台的运营需要,而不能不额外增加企业的运营本钱。
小卖家的无奈一些已经有名望的知名品牌可以在多个平台上进行选择,但一些小卖家可能还没办法脱离天猫或者淘宝。
以目前业内最大的两家开放平台天猫和京东为例,两家的开放平台业务的确不在一个量级上,京东商城去年平台业务的买卖额是120亿元,而天猫已经超越了2000亿元,起步较早的天猫所拥有些10万家商户几乎包揽了每个细分范围的前五名。
而小卖家获得的最坏信息还不只这样,京东与大多数电子商务平台还是把目光集中在大卖家的身上,依据京东副总裁、开放平台业务总经理蒉莺春表示:京东将对重点卖家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
这类重点卖家包含各品类TOP品牌门店、国际及国内驰名品牌、拥有高增长潜力的卖家、产品拥有差异化特点补充品类缺失的卖家。
依据一些小卖家对网易科技介绍,对于淘宝他们同样有抱怨,但这非常难让他们离开淘宝投奔京东。
有小卖家向网易科技表示运营一家淘宝店已经够忙的了,要让他们在京东上面再经营一家店非常难。
这类小卖家的运营思路是,先把淘宝店做好,假如做得好了,再进天猫,假如天猫店也开得好了,那样再考虑京东如此的其他平台。
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开放的平台会愈加多,但小卖家要赚钱却绝困难。